
作者 楊仁飛 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
2020年1月21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已經落幕,代表民進黨參加選舉的蔡英文獲得817萬張選票的支持,獲得連任。同期參選的親民黨余湘指出:“臺灣選舉不再是民主活動,而是成了產業,政黨理想性消失,絞盡腦汁只想永遠獨自享受權力”。民進黨前黨主席施明德也指出,民進黨與商界的關系是“白金政治”。通過分析2018年以來臺灣選舉開支數據,發現每一場選舉均有一只無形的政治之手在操控,得益的永遠只有懂得精算、煽動民粹與利益捆綁的政黨及極少數政治人物與相關企業。而民進黨就是精通選舉、深諳選舉產業鏈的政黨,從中獲得巨大的政治利益,也培育、構建了以民進黨中央為核心的政商網絡。 一、臺灣選舉產業鏈基本構成與特點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名詞,是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 選舉是臺灣政治生活的核心,選舉是臺灣政黨為了贏得政治斗爭勝利、上臺執政的主要渠道。 在臺灣政治獻金申報規定中,選舉支出一般包含人事費用開支、宣傳開支、集會支出、雜支開支等四大項,除了人事之外,后面三項涉及的行業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有文宣策劃、廣告營銷、網站架設、網絡安全維護、競選總部租賃、交通車輛運輸、廣告牌租賃以及餐飲開支等等。2016年臺灣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朱浩指出,直接與競選相關聯產業(選舉產業鏈的基本構成)有服務業、社群媒體、民調產業等,另外還可以細分為活動場地服務、人力中介服務、活動場地設計服務(舞臺、燈光、音響、多媒體)、活動規劃服務、文化娛樂表演服務、競選總部租借、餐飲服務、公關、宣傳、網路媒體、促銷服務、印刷服務、專業技術服務、宣傳車租借、場地布置服務、宣傳人力、紀念品設計制作、其他服務(租用設備、清潔與污染整治)等16個行業,這些產業都可因選舉而受惠。 從選舉產業鏈的架構來看,站在頂端是臺灣的“中選會”。它制定選舉規則、確定參選政黨與政治人物的資格,印制選票、監督投票、清點選票,相關開支經費來自公帑。處于中端是組織、指揮選戰的各政黨、黨籍或無黨籍參選人。登記參選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與民意代表的政黨主要有幾十個,其中以民進黨、國民黨為最大黨,其他如臺灣民眾黨、親民黨、時代力量、“臺聯黨”、新黨、基進黨為中小型政黨。每到選舉之前一年,準備參選的政黨或政治人物就開始安排競選團隊、募集經費(政治獻金)、進行選舉策劃、動員、造勢,由此產業一批以選舉為生的職業競選人與競選團隊。在選舉產業鏈的下端是服務于選舉的各色企業或個人,其中有民調公司、市場行銷公司、廣告公司、媒體、交通服務公司、禮品、文宣品制作公司等等。網軍只是選舉產業鏈中的一種雇傭來進行宣傳、攻擊的特殊群體,是臺灣畸形的網絡產業的組成部分。 選舉產業不同一般意義的產業鏈,它極具政治屬性,又染上產業屬性,雙重特性明顯。 一方面,選舉產業鏈具有一般產業鏈的特性,如文宣策劃公司、廣告制作企業、印制公司、禮品供應商等在選舉的名義下聚集一起,串連成一個服務于選舉的特殊商品與服務的供應鏈,無論是政黨還是參與的企業必須履行詢價、報價、簽訂合同等商業規范,它表面上追求公平公開,遵守選舉與商業合同的相關規范。但是另一方面,選舉產業鏈不是尋常的產業鏈,它垂直管理,每一個政黨組建自己的選舉產業鏈條,政黨理念相同或相近的政黨與政治人物往往分享、共同聘用一些企業為某一場選舉策劃、造勢、動員,而理念相左或競爭激烈的政黨往往各自封閉管理、運營。由于選舉產業鏈具有強烈的政治屬性,它必然強烈貫徹參選政黨、政治人物政治意志,必定具有隱秘性、利益捆綁的特點。 二、2012年以來民進黨操控下的選舉產業鏈 1987年成立的民進黨曾以“反商”“清廉”為口號,但30年過去了,它已成為一個深度依賴政治獻金的政黨,是政商關系極為復雜的“臺獨”政黨。而選舉產業鏈是民進黨綿密政商關系“施與舍”的其中重要的“白手套”,通過選舉將政黨、政治人物的利益與商界的利益公開綁在一起,形成一條綿密的政商網絡,滿足金、權互動的部分需要。 (一)數億元以上的巨額選舉經費成為民進黨選舉產業鏈強勁的經濟基礎 2012年以來民進黨在大型選舉投入的開支均在7億元新臺幣(以下單位相同)左右。 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政治獻金等收入共為7億5671萬余元,支出為7億985萬余元(國民黨的馬英九、吳敦義政治獻金收入4億4640萬元、支出4億4418萬元); 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與民意代表選舉,總選舉經費超過了30億元。其中2016年蔡英文、陳建仁政治獻金收入7億4577萬元,支出6億3770萬元(國民黨朱立倫與王如玄收到政治獻金2億3300萬元,支出2億247萬元),民進黨籍民意代表的競選經費高達14億元以上; 2018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中央投入2億7000萬元,加上參加地方縣市長、民代的黨籍參選人的投入,這一年民進黨共投入選舉的經費高達10億元以上(國民黨中央的選舉開支為1億6404萬元); 2020年1月21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不含蔡英文競選總部開支)競選開支超過7億(民眾黨總收入9524.9萬,總支出6501.6萬元,結余3023.3萬元)。 由此可見,凡是“大選”之年,民進黨中央的選舉開支在7億元左右,高出國民黨的開支一至兩倍。這說明選舉規模越大、層級越高、競爭越激烈,民進黨投入的選舉經費越龐大,為了贏得選舉,民進黨在所不惜。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民進黨募集選舉經費能力超強。每到選舉季,往往獲得來自企業與民眾數億元到十多億以上的政治獻金。巨額政治獻金成為民進黨大打選戰的重要經濟因素。在選舉開支方面,除少部分流向服務于選舉的人事支出外,民進黨的選舉經費大部分流向宣傳與集會支出。如2016年蔡英文競選開支依次是宣傳支出2億3038萬元、集會支出1億6885萬元、人事費用支出1億196萬元,其中宣傳與集會支出占總支出的62%以上。2018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不含地方縣市長參選人的選舉開支)總開支2億7000萬元,光宣傳開支1億2000萬元,占總開支的44%。
責任編輯:黃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