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1輪咨商、8次部長會議、11次期間部長會議的艱辛努力之后,15個亞太國家領袖終于在15日的視頻會議中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議》(RCEP),成員國必須在2年內通過本國立法,讓彼此貿易全面自由化。這個咨商8年終于成功的“自由貿易協議”(FTA),有如一把千斤大錘,對臺灣的貿易引擎狠狠重敲一記。早已步履蹣跚的臺灣出口若不能有效突破,恐將呈現停滯性發展,絕對不可輕忽。 RCEP構想在2011年底19屆東盟高峰會中提出,并于次年21屆高峰會上,由各國領袖簽署架構、正式開始咨商。咨商內容包括一般FTA涵蓋的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特別是金融、電信和專業服務)、關稅程序、食品檢驗及動植物檢疫、海關程序和貿易便捷化、原產地規則、投資、智財權、競爭政策、電子商務、自然人移動、中小企業、政府采購、經濟和技術合作、爭端解決等。不過在去年底,印度表示基于保護勞工和農民要暫時退出,導致成員從16國減為15個,但印度可能在國內政情穩定后就會加入。 雖然RCEP包涵東盟中一些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對其要求較寬而使開放程度低于CPTPP。但RCEP對臺灣仍高度重要,因其成員經濟生產占全球3成,是目前大型FTA中最大的。更重要的是,臺灣對其成員的貿易和投資總額達到臺灣總量的6成以上,可預見將對臺灣的出口造成影響,特別是附加價值偏低、標準化較高的終端產品和零組件,如石化、紡織等傳產,將陸續往15國移動;亟欲走向國際的金融、電子商務等服務業會經常面對境外市場不開放的困境;而外來投資也多半會棄我而就它,沖擊臺灣的投資和就業,眼前高科技外資涌現的榮景將會是曇花一現。 在兩岸僵局未解之下,當局顯然無力突破挨打現狀,只能訴求我方對其出口有7成屬于低關稅或免關稅者,所以沖擊有限。然而,這是倒果為因的說法,因中國大陸、韓、日、新澳四個地區和東協十國的FTA已分別在2010、2010、2008、2010年生效,幾乎完全免除了貨品貿易關稅,十年運作下來大量排擠臺灣出口,僅剩臺灣較強的資通訊和電子業能持續與之競爭,而這些產業多屬《信息科技協議》(ITA)中的免關稅產品。若當局說法為真,非資通訊和電子產業對其出口繼續停滯、比重更為萎縮,未來就更不需要簽署貿易協議嗎? 另外,當局打算以加入CPTPP來緩解未入RCEP之危,但臺灣對RCEP出口高達6成,對CPTPP出口僅2成多,且臺灣對CPTPP出口免關稅比重高于RCEP,孰輕孰重已經非常清楚。 從2010年到2018年間,臺灣出口值只微幅成長了19%;和RCEP的15國比較,只超越因石油價格下跌而落后的文萊,居然和日本不相上下,連先進的新澳都大幅超越了臺灣,臺灣“失落的10年”早已來到。若還是堅持要為“統獨政治”,而無能突破貿易、犧牲成長,那么經濟將繼續失速,“失落的20年”就明白擺在眼前了。(杜震華 作者為華梵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副教授)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李欣 |